| 旅游規劃設計甲級資質 |
京ICP備1803086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5526號">
010-62263429
Latest news
最新資訊
Latest news
最新資訊
兩會中針對旅游行業發展中的問題總結和趨勢研判,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旅游業的未來發展走勢。下面我們整理了政府工作報告、部長通道和委員聲音的重點以供大家參考。
政府工作報告
亮點一
發展壯大旅游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壯大旅游產業”。據記者梳理,對旅游行業來說,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過發展全域旅游、降低門票價格等相關政策,但全面完整地將“旅游產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尚屬首次。
亮點二
建設美麗鄉村
2018年是實施《全國旅游廁所建設管理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的開局之年。根據統計,2018年中西部地區建成旅游廁所約1.5萬座,約占全國總數的70%。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明確提出“因地制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設美麗鄉村。”
亮點三
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
國家公園體制是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12個新詞之一,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提出“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記者了解到,目前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武夷山、神農架、南山、錢江源、香格里拉普達措九個試點區都已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或者管委會,北京長城國家公園試點區的管理機構正在組建,三江源、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正在試點建設中。
亮點四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
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游客的足跡覆蓋了157個國家,除了傳統熱門目的地,更多小眾的冷門國家正在被中國游客發現和喜歡。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擴大對外開放,為入境游客提供便利,以簽證政策為例,京津冀、江浙滬等地區先后實施了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以便外國人來華旅行。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明確提出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
部長通道
3月8日,2019年全國兩會第三場“部長通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在回答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提問時,談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問題。
第一,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的精品。
把質量作為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多推出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文化產品;多推出能夠修身、養性,能夠使人民享游、愛游的優質旅游產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游不斷增長的需求。
同時我們也把更多的優質的文化資源轉為優質的旅游資源,以優質的文化旅游資源為主線,精心打造特色旅游產品,使群眾能夠享文化、樂旅途。
第二,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我們要創造更加舒適、便利的旅游環境。
我們要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和鄉村旅游、研學旅游、休閑旅游、康養旅游等業態,大力改善旅游場所的基礎設施,提高旅游場所的接待和服務水平,使我們的旅游環境更加個性化,更加舒適化,更加便利化。
我們要推動公共服務進旅游場所,要統籌實施一批文化和旅游的惠民項目。我們要深入進行“旅游廁所革命”,要加大旅游廁所的建設力度,去年我們一共新建和改擴建旅游廁所約3萬個。“旅游廁所革命”已經實施了四年,我們準備再用兩年時間基本解決旅游廁所少和旅游廁所臟的問題。
第三,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實現安全旅游、文明旅游。
安全是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線,我們要牢牢守住這條紅線,要不斷完善包括監督檢查、預警提示、應急處置在內的安全保障體系,要堅決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我們還要加強市場的管理,加大對酒店、餐飲、導游、購物的市場監管,要堅決打擊欺詐、宰客、不合理低價游、強制消費等等不良的市場行為。
同時,我們還要對A級景區和星級酒店進行動態管理,健全退出機制。我們要大力倡導文明旅游,引導游客的文明行為,營造文明旅游的環境,要使文明旅游體現在吃、住、行、游、購、娛的各個環節。
第四,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推動中外人文交流。
去年我們出境游近1.5億人次,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國。所以,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地采取措施,保證我們出境游客的安全。
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引導出境游客的文明旅游,要使中國的游客成為中國形象的體現者、中國故事的傳播者和中國文明的代言人。
委員聲音
將發展入境游上升為國家戰略
1. 進一步擴大開放,形成發展外國人入境旅游的國家戰略,制定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把發展外國人入境游納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的工作范疇,納入拉動內需的工作日程,為我國經濟提供新動力。
2. 進一步塑造國家旅游形象,建立國家旅游營銷機制,更多從客源國當地民眾的需求與視角出發,以他們易于理解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秀好山川美景。
3. 提升旅游智慧化建設與行業監管信息化水平,加快智慧機場等建設,加大行業監管信息化建設投入。
4. 進一步圍繞“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著力解決外國游客來華旅游的痛點問題,鼓勵企業積極投入景點開發建設、研發個性產品,提升對外國游客的吸引力。
降低國有景區門票價格
國家價格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游客有切實的“降門票”獲得感,促進旅游經濟成為惠及民生的富民行業。
1. 創新定價管理思路,轉變用行政命令禁止價格上漲的簡單方式,探索建立主要補償景區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合理成本并適當反映景區價值的價格形成機制,推動國有景區門票價格控制在合理區間。
2. 完善定價程序機制,加快推行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管理程序、決策、結果、執行公開及景區收支情況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3. 深化價格改革試點,開展統一改征景區資源保護費改革試點,對以資源和環境保護為核心的重點國有景區,以補償合理運營成本、保持收支總體平衡為改革方向,廢除門票價格收取,統一改征資源保護費。
4. 完善價格監管反饋機制,建立以第三方評估為主的市場化評價機制,及時跟蹤反饋各地景區價格變動情況,為制定景區門票動態調整提供監測數據。
做好歷史名城名鎮的保護和利用
1. 摸清家底,建立檔案,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體系。按照省市縣鎮村的五級管理體系,開展名城名鎮資源普查,全面掌握資源家底,建立名城名鎮備選名錄,為豐富和提升資源保護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2. 立足保護,規劃先行,推動整體保護與個性特征保護有機統一。積極推進保護規劃編制,注重“點”“面”結合,深化細化名城名鎮重點區域和地段規劃方案。
3. 完善制度,強化監管,保障名城名鎮保護利用之路行穩致遠。
4. 因地制宜,保護優先,探索多元化、差異化的保護和利用模式。重視原住民在名城名鎮活態傳承中的作用,形成原住民與城鎮共生的文化傳承模式。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中,全面推進名城名鎮在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功能方面的適應性轉變,強化遺產保護的優先地位。
5. 政策推動,資本驅動,形成名城名鎮保護和利用的堅強后盾。
開發休閑旅游產業 做強鄉村集體經濟
一是做好五個結合,將鄉村集體經濟搞活;二是構建四項機制,將鄉村集體經濟壯大;三是開發“六型”產業,將鄉村集體經濟做強。
要堅持開發利用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統一,充分挖掘村域內水、林、風景等資源,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鄉土文化資源,以各類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載體,靈活選擇獨資、合資、合作經營、轉讓、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休閑旅游。
借力景區、景點開發和美麗鄉村建設,通過集體土地入資、現金入股聯營等形式,發展農家樂、度假村、農特產品加工交易、車庫泊位、觀光車營運等經營。
制定出臺公共文明法
當中國國民更多前往其他國家旅游,從而成為中國及其文化傳播的主體、信息源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思考這樣的問題:什么樣的素質和表達,才是中國國民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最佳呈現?
讓每一個國民都成為中國優秀的文化代表,需要國家建立一定的環境、體系,既要給以蓄養,也要加以約束。
首先,加強公共規則意識的教育。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全社會將文明教養作為下意識的自律和自覺的追求,并成為中國國民表達文化自信的第一道“閥門”。
其次,提高違規行為的代價。建議國家盡早制定、出臺公共文明法,將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等體系化、精準化、細致化、規范化,以便在違規情況發生時,執行者有法可依、逾法者有所忌憚、犯法者付出必要代價。
再次,開展必要的公共文明培訓。當每一位國民都是中國文化重要代表符號的時候,可以通過單位、機構等組織,將員工文明素質等表現作為年度考核目標,以強化每位國民對公共文化道德和秩序的尊崇意識。
最后,建立一體化個人征信檔案。將國民海內外違規、違法表現作為重要內容之一,納入個人征信檔案,并結合考核、晉升、表彰等環節,予以采信。
建立國家遺址公園體系
建立國家遺址公園體系、進一步明確考古遺址的土地政策、做好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發掘、研究、展陳工作。
1. 相關部門研究設立國家遺址公園體系,由國務院批準設立并主導管理,組建統一的管理機構,明確公園邊界,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采取中央和地方合作共建模式。
2. 進一步明確考古遺址的土地政策,相關部門應利用“多規合一”,進一步加強空間管控,避免在考古遺址范圍內設置大量建設工程,協調用地性質和土地使用方式,同時,在土地分類中增加文物古跡用地類型。
3. 做好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發掘、研究、展陳工作,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做好規劃先行,持續開展有學術目的、針對性明確的考古發掘,強化考古遺址公園的特色,鼓勵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加強遺址保護技術、高清數字展示技術、虛擬復原技術等科技攻關及其成果應用,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
4. 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將考古遺址公園、國家遺址公園列入國家重大項目范疇,增加國家重點專項經費中大遺址、考古遺址公園的支持力度,并結合文化設施、旅游設施提升項目等重點投入,加強大遺址、考古遺址公園經費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