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規劃設計甲級資質 |
京ICP備1803086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5526號">
010-62263429
Latest news
最新資訊
Latest news
最新資訊
京師文旅 3月30日
導讀 ▼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凸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視程度正在不斷提升。
實踐證明,全域旅游不僅是中國旅游發展道路的理念創新和模式創新,更是全面對接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實踐
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以《指導意見》的出臺為標志,全域旅游已成為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創新實踐。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李金早指出,旅游業具有內生的創新引領性、協調帶動性、開放互動性、環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與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推進全域旅游是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代表著現代旅游發展的方向,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是新時期我國旅游發展的總體戰略。
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如火如荼的全域旅游實踐,為《指導意見》的出臺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豐厚土壤。
當前,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已成為旅游業發展最快的地區,2016年,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8億人次,約占全國旅游人數的40.5%,同比增長20%,旅游總收入1.76萬億元,同比增長21%。
國家旅游局發布的《2017全域旅游發展報告》顯示,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旅游業發展初期以景區觀光、酒店住宿等為主體的“狹域”旅游發展概念,拓展了旅游發展空間,創新了旅游產業商業模式,全面推動了區域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并最終對整個區域經濟體系形成整體優化效應,形成了旅游服務業主導型的現代區域產業結構體系。因此,全域旅游是緣起于五大發展理念,并具體落實和遵循的結果。
專家分析,《指導意見》的出臺,理清了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旅游業為何發展、如何提質、如何強身的根本問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院長厲新建認為,以《指導意見》為總指引,通過樹立全新的旅游資源觀、市場觀、產品觀和產業觀,全域旅游激勵了更廣泛領域的創新,為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空間,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為現代服務業提供了新探索;激發了更廣泛空間內的旅游流動,推動了財富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再分配,有效地促進了城鄉協調、區域協調;激活了更廣泛空間內的資源利用,成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最重要的轉換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政治論斷,進一步確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作為黨和國家破解長遠發展難題的重要手段。
綱舉方能目張,正本更能清源。《指導意見》的出臺,為進一步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力抓手。
當前,大眾旅游方興未艾,全域旅游如火如荼,旅游消費需求持續高漲,為我國供給側改革提供了重要保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旅游業仍存在著供給與需求不對稱、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等現實問題,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多樣化的旅游需求與旅游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成為全行業面臨的主要矛盾。
全域旅游以“旅游+”為手段,將各類社會資源、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和多元化利用,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抓手。如武漢打造世界級江漢朝宗核心景觀,以水陸聯游線路將20多個景點聯為一體;廈門推出“空海聯程”產品,機票加船票可一站式購齊;海南低空飛行航線的開通不僅帶來交通設施的革命,同時推動低空飛行新業態的發展。
《2017全域旅游發展報告》顯示,全域旅游實施以來,“旅游+農業”所形成的休閑農業業態接待人數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都在15%以上;“旅游+互聯網”所形成的電商領域,在線旅游消費占旅游總消費的20%;全國首批200個特色小鎮有70%是以旅游為主要業態。
全域旅游戰略的實施,激發了旅游及相關產業蓬勃發展的活力。國家旅游局數據中心發布數據顯示,初步測算,2017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4%。
可以說,全域旅游是對現有經濟結構進行的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導意見》的出臺,有利于進一步實現公共服務和社會資源的均勢化發展,催生逆城市化的內生動力,縮小城鄉差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厲新建分析,在很多地方,通過全面推進全域旅游,旅游業已經成為“一業融五化”的融合劑和促發點,有力地促進了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網絡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發展生態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在山東大學教授王德剛看來,全域旅游實際上是旅游目的地產品和服務體系全方位、全時空、全要素、全產業鏈的系統性打造,是從供給側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求。
黨的十九大確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發展目標、指導思想和中心任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各項工作的重要遵循。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旅游業在精準扶貧、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全域旅游的重要目標,恰在于整合各種旅游要素、資源、產品和服務,讓所有的老百姓都自由、平等、公平地參與旅游、享受生活,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從而使旅游業真正成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幸福基石”。《指導意見》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全域旅游在決勝全面小康社會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具體措施及責任分工,可謂一場政策“及時雨”、惠民“大禮包”。
作為現代旅游和旅游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全域旅游在國家扶貧戰略中,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十三五”期間,力爭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全國25個省(區、市)2.26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30萬貧困戶74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
正如王德剛分析,全域旅游作為一種發展理念,將貧困地區的農田、荒山、水域、房舍、農作物、鄉村環境等生產和生活資源,通過農民自營、租賃、流轉、合作、入股等方式,以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為導向,實現鄉村資源的多元化利用,促進鄉村地區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的傳統農業經濟向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經濟轉型發展,讓原本缺乏活力的鄉村落后地區自身具有了“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貧困地區走上產業化脫貧之路。
幸福產業之首——這是全域旅游戰略下旅游業的重要定位。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中,旅游產業被認定為幸福產業之首。一方面,旅游業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據國家旅游局數據中心測算,2017年,全國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8%。另一方面,調查顯示,多達90.8%的受訪者在過去的旅游經歷中,體驗到了幸福的感覺。
厲新建認為,全域旅游之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絕不僅僅局限在通過鄉村旅游、旅游扶貧等推動鄉村地區、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促進了這些地區有效融入了現代社會潮流;不僅有助于解決人們物質財富的問題,更有助于通過旅游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全域旅游鼓勵通過滿足多樣化的旅游需求來推動文化創新、文化傳承、文化繁榮、文化自信,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文化上的準備。
當前,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導下,《指導意見》的出臺讓人們有理由期待,全域旅游將進一步發揮在國家戰略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貢獻新的力量。
文章來源:中國旅游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聯系小編。